邊疆民族團結穩定綻放“幸?;ā?/h1>
□ 防城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艷芳
2014年,東興市京族學校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2019年,防城港市公安局十萬山派出所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防城港市中醫醫院被命名為“第七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2021年,港口區白沙氵萬街道仙人灣社區被評定為“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這一項項榮譽的取得,記錄了我市各民族團結一心,共同奮斗、進步、發展的點滴。
我市是中國僅有的兩個沿邊與沿海交匯的城市之一,全市戶籍人口101萬人,有壯、漢、瑤、京等37個民族,是京族的唯一聚居地、北部灣海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立足“海邊山”特色優勢,帶領各族群眾積極投身改革開放新征程,全面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描繪出一幅幅經濟社會穩步發展、民族關系和諧融洽、邊疆穩固安寧的嶄新畫卷。
厚植發展根基,助推共同富裕
在新時期民族團結的嶄新畫卷上,“共同發展”是不可或缺的鮮明主色調。
多年來,我市堅持深入推進產業興邊、開放睦邊富民行動,抓好邊境民族地區發展,激發跨境民族固邊動力。依托東興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東興邊境經濟合作區、防城邊境經濟合作區等沿邊園區建設,以跨合區建設帶動其他園區出入境加工制造業快速發展,推動沿邊產業布局按照“點-線-面”方向優化,打造沿邊產業經濟帶。同時,充分利用東興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管委會與越南廣寧省經濟區管委會定期會晤機制等溝通交流機制,在規劃設計、產業布局等方面加強溝通,實現兩國園區功能互補,共同發展。居住在邊境的各族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幸福感、自豪感明顯提升,維護邊境穩定、守邊固邊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明顯提高。
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快北侖河二橋口岸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拓寬東興邊民互市貿易區碼頭裝卸作業平臺,加快推進峒中口岸綜合服務區、里火-越南北峰生通道橋改造升級工程項目建設。結合國家“一帶一路”開放建設和區域發展規劃,加快推進防東鐵路、G219防城峒中至東興一級公路、國門大道和馬峒公路建設,超前規劃東興鐵路口岸。全力推動防城-東興-芒街-下龍-海防-河內國際鐵路運輸通道以及防城港支線機場建設,打通邊境地區對內對外聯系大通道。
基礎牢、產業興,產業興則百業興。我市加快落實“國十條”政策,開展“百企入邊”行動,推動東興市、防城區采取“小組團”滾動開發模式,向邊境后方腹地布局實體經濟,推動沿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從線到面的擴張目標。2021年,全國首個“5G云上鋼廠”落戶防城港,防城港鋼鐵全行業產值實現1075.2億元,成為廣西第二個擁有單個千億級產業的地級市。
此外,依托口岸和跨境勞動力優勢,我市在口岸周邊規劃布局跨境電商、跨境金融等產業,在跨境經濟合作區其他片區規劃布局進出口加工制造、跨境物流等產業,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不斷提升邊境地區產業發展水平,讓邊境群眾的腰包更鼓、生活更富、日子更美。
聚焦民生實事,擦亮幸福底色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我市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圍繞邊境群眾的心頭之困、生活之急、發展之憂,千方百計解決跨境民族在住房、教育、醫療、婚姻等方面的困難,增強跨境民族的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
民生穩、邊境安。我市通過金融、技術、人才等方面政策,培育和壯大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以及金花茶、八角、肉桂、香糯等特色產業,利用電商平臺解決特色農產品銷售問題。2020年、2021年,我市連續兩年組織全市民族貿易企業和民族特色農產品參加粵桂協作消費對接活動暨廣西名特優農產品(廣州)交易會。截至2021年底,全市在少數民族聚居村共建成村級供銷社1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85個,入社農戶2185戶,帶動農戶5225戶,幫助少數民族聚居區群眾發展種植、養殖、加工等特色產業30多個,帶領少數民族群眾邁上“致富路”。
我市還不斷加快推進抵邊新村工程建設,補齊邊境地區醫療、衛生、教育等短板,穩步提升邊境居民生活質量?!笆濉币詠?,東興市建設農村飲水項目48個,實施危房改造2873戶?!笆濉币詠?,防城區建設農村飲水項目244個,完成危房改造11500戶,共解決7.85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和6萬人的住房問題。推進遠程醫療“縣縣通”惠民工程建設,實現邊境地區遠程醫療服務、參與醫聯體建設、城鄉全民基本醫療保障全覆蓋。
在教育領域,我市籌措落實教育資金,支持邊境地區鄉村振興基礎教育提質擴容、普通高中建設、校舍安全保障機制建設及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等,大力改善邊境學校辦學條件,進一步縮小城鄉辦學差距,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讓孩子們都能“上好學”“讀好書”。
堅持示范引領,提升創建成果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近年來,我市充分挖掘歷史、文化、民族等資源和潛力,積極發揮區位、生態、平臺、產業等方面的優勢,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積極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奮力在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上走前列、作示范。
我市積極將“五個認同”和“五個維護”融入全市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中,把民族團結進步與愛黨愛國教育相結合、與維護邊疆和諧穩定相結合。積極搭建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平臺,創新開展“廣西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民族團結鄉村振興”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營造民族團結親如一家的社會環境。建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基地,保護傳承京族獨弦琴、瑤族刺繡、上思雖蕾等非遺項目,有效推動各民族文化交融。
同時,我市持續開展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機關(單位)、進企業(園區)、進鄉鎮(街道)、進村(社區)、進學校、進宗教活動場所、進軍(警)營、進景區等活動,引導各族群眾尊重彼此文化,互相學習語言,增進文化認同,強化各民族“一家親”“石榴籽”意識。在邊境地區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百點工程”,打造了東興市江平鎮氵萬尾村、防城區華石鎮沖敏村等一批民居有特色、產業強、群眾富、環境好、村容美、人和諧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典型。
團結催生進步,團結促進發展。近年來,我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碩果累累,全市涌現出8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12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3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38個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114個防城港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我市以“各族群眾心向黨”為主題創作的民族舞劇《京島情?!?、采茶戲《情暖北侖河》、京族獨弦琴演奏曲《過橋風吹》等一批高質量文藝作品享譽海內外,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呈現出“處處花開”的繁茂景象。
值班編輯:唐國銘
□ 防城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艷芳
2014年,東興市京族學校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2019年,防城港市公安局十萬山派出所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防城港市中醫醫院被命名為“第七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2021年,港口區白沙氵萬街道仙人灣社區被評定為“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這一項項榮譽的取得,記錄了我市各民族團結一心,共同奮斗、進步、發展的點滴。
我市是中國僅有的兩個沿邊與沿海交匯的城市之一,全市戶籍人口101萬人,有壯、漢、瑤、京等37個民族,是京族的唯一聚居地、北部灣海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立足“海邊山”特色優勢,帶領各族群眾積極投身改革開放新征程,全面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描繪出一幅幅經濟社會穩步發展、民族關系和諧融洽、邊疆穩固安寧的嶄新畫卷。
厚植發展根基,助推共同富裕
在新時期民族團結的嶄新畫卷上,“共同發展”是不可或缺的鮮明主色調。
多年來,我市堅持深入推進產業興邊、開放睦邊富民行動,抓好邊境民族地區發展,激發跨境民族固邊動力。依托東興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東興邊境經濟合作區、防城邊境經濟合作區等沿邊園區建設,以跨合區建設帶動其他園區出入境加工制造業快速發展,推動沿邊產業布局按照“點-線-面”方向優化,打造沿邊產業經濟帶。同時,充分利用東興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管委會與越南廣寧省經濟區管委會定期會晤機制等溝通交流機制,在規劃設計、產業布局等方面加強溝通,實現兩國園區功能互補,共同發展。居住在邊境的各族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幸福感、自豪感明顯提升,維護邊境穩定、守邊固邊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明顯提高。
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快北侖河二橋口岸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拓寬東興邊民互市貿易區碼頭裝卸作業平臺,加快推進峒中口岸綜合服務區、里火-越南北峰生通道橋改造升級工程項目建設。結合國家“一帶一路”開放建設和區域發展規劃,加快推進防東鐵路、G219防城峒中至東興一級公路、國門大道和馬峒公路建設,超前規劃東興鐵路口岸。全力推動防城-東興-芒街-下龍-海防-河內國際鐵路運輸通道以及防城港支線機場建設,打通邊境地區對內對外聯系大通道。
基礎牢、產業興,產業興則百業興。我市加快落實“國十條”政策,開展“百企入邊”行動,推動東興市、防城區采取“小組團”滾動開發模式,向邊境后方腹地布局實體經濟,推動沿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從線到面的擴張目標。2021年,全國首個“5G云上鋼廠”落戶防城港,防城港鋼鐵全行業產值實現1075.2億元,成為廣西第二個擁有單個千億級產業的地級市。
此外,依托口岸和跨境勞動力優勢,我市在口岸周邊規劃布局跨境電商、跨境金融等產業,在跨境經濟合作區其他片區規劃布局進出口加工制造、跨境物流等產業,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不斷提升邊境地區產業發展水平,讓邊境群眾的腰包更鼓、生活更富、日子更美。
聚焦民生實事,擦亮幸福底色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我市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圍繞邊境群眾的心頭之困、生活之急、發展之憂,千方百計解決跨境民族在住房、教育、醫療、婚姻等方面的困難,增強跨境民族的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
民生穩、邊境安。我市通過金融、技術、人才等方面政策,培育和壯大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以及金花茶、八角、肉桂、香糯等特色產業,利用電商平臺解決特色農產品銷售問題。2020年、2021年,我市連續兩年組織全市民族貿易企業和民族特色農產品參加粵桂協作消費對接活動暨廣西名特優農產品(廣州)交易會。截至2021年底,全市在少數民族聚居村共建成村級供銷社1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85個,入社農戶2185戶,帶動農戶5225戶,幫助少數民族聚居區群眾發展種植、養殖、加工等特色產業30多個,帶領少數民族群眾邁上“致富路”。
我市還不斷加快推進抵邊新村工程建設,補齊邊境地區醫療、衛生、教育等短板,穩步提升邊境居民生活質量?!笆濉币詠?,東興市建設農村飲水項目48個,實施危房改造2873戶?!笆濉币詠?,防城區建設農村飲水項目244個,完成危房改造11500戶,共解決7.85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和6萬人的住房問題。推進遠程醫療“縣縣通”惠民工程建設,實現邊境地區遠程醫療服務、參與醫聯體建設、城鄉全民基本醫療保障全覆蓋。
在教育領域,我市籌措落實教育資金,支持邊境地區鄉村振興基礎教育提質擴容、普通高中建設、校舍安全保障機制建設及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等,大力改善邊境學校辦學條件,進一步縮小城鄉辦學差距,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讓孩子們都能“上好學”“讀好書”。
堅持示范引領,提升創建成果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近年來,我市充分挖掘歷史、文化、民族等資源和潛力,積極發揮區位、生態、平臺、產業等方面的優勢,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積極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奮力在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上走前列、作示范。
我市積極將“五個認同”和“五個維護”融入全市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中,把民族團結進步與愛黨愛國教育相結合、與維護邊疆和諧穩定相結合。積極搭建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平臺,創新開展“廣西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民族團結鄉村振興”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營造民族團結親如一家的社會環境。建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基地,保護傳承京族獨弦琴、瑤族刺繡、上思雖蕾等非遺項目,有效推動各民族文化交融。
同時,我市持續開展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機關(單位)、進企業(園區)、進鄉鎮(街道)、進村(社區)、進學校、進宗教活動場所、進軍(警)營、進景區等活動,引導各族群眾尊重彼此文化,互相學習語言,增進文化認同,強化各民族“一家親”“石榴籽”意識。在邊境地區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百點工程”,打造了東興市江平鎮氵萬尾村、防城區華石鎮沖敏村等一批民居有特色、產業強、群眾富、環境好、村容美、人和諧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典型。
團結催生進步,團結促進發展。近年來,我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碩果累累,全市涌現出8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12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3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38個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114個防城港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我市以“各族群眾心向黨”為主題創作的民族舞劇《京島情?!?、采茶戲《情暖北侖河》、京族獨弦琴演奏曲《過橋風吹》等一批高質量文藝作品享譽海內外,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呈現出“處處花開”的繁茂景象。